春天来了,桃花、玉兰、樱花、连翘……,众花怒放。
鲜花盛开,用“怒放”形容,是说“花儿们”生气了么?
说到“怒”,人们一般都会联想到“发怒”“愤怒”的含义。
古人也这么使用“怒”字。
《诗·邶风·柏舟》:“薄言往愬,逢彼之怒。”
诗中说,一个女子不得丈夫宠爱,回娘家诉苦,反被家人怒骂。“愬(shuo)”,告也。
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:“我生不辰,逢天僤怒。”“僤”,厚也。“僤怒”即大怒、震怒。
《说文》曰:“怒,恚(hui)也。从心,奴声。”又曰:“恚,怒也。”
这是互训。许慎只讲了“怒”这一个含义,还说“怒”是形声字。
所谓“怒从心头起,恶向胆边生”,确实很形象。
《诗·小雅·小明》:“岂不怀归,畏此谴怒。”
这个“怒”,是“谴责”之义。
《礼记·内则》:“若不可教而后怒之。”此“怒”亦为“谴责”“批评”之义。
“谴责”,是引申义,仍然与“发怒”有关。
不过,问题来了。
《庄子·逍遥游》说,鲲化为鹏,“(鹏)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”。
大鹏展翅,不是因为“愤怒”吧,显然也不是为了“谴责”谁。
关于大鹏“怒而飞”之“怒”,历来的“注”家,皆解为“奋”,是形容大鹏振翅而飞的“奋起之貌”。
就是说,“怒”除去“愤怒”“谴责”之义,还有别的含义。
还请注意庄子在《齐物论》里的一段话。
他说,楚昭王庶弟南郭子綦和弟子颜成子游讨论“地籁”和“天籁”之不同,“子綦曰:‘夫吹万不同,而使其自己也,咸其自取,怒者其谁邪?’”
这段话的大意是说,大地上的“气”叫做“风”,可以“吹”出各种不同的声音,统称为“地籁”。而“天籁”,则是由万物自身特质决定的,并不“凭藉”什么。
敲一敲黑板——这个“怒者其谁邪”的“怒”,是“凭藉”之义。
“怒”是“凭藉”,“凭藉”何物呢?
再回到庄子的《逍遥游》就清楚了。
此篇中,庄子论述了七种“自由”境界。
他说,“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鲲之大,不知几千里也。”但是,鲲并不“自由”,只能靠水生存和在水中游动。所以,“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。鹏之背,不知几千里也。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是鸟也,海运则将徙于南冥。”
可是,大鹏就“自由”了吗?也不是。
“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”
大鹏,要依靠击打水面的力量飞起来,还要靠着叫“扶摇”的大“旋风”冲上九万里高空,其能够到达南冥,完全是“凭藉”六月强劲的暖风才行呀。
所以,他总结道:“且夫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。……风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翼也无力。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,而后乃今培风”。“培”,即“凭”。
这说得太明白了——水浅了,载不动像大船一样的鲲;风小了,负不起大鹏的翅膀——鹏之所以能飞九万里,全“凭藉”翼下的大风呢!
可知,“怒而飞”,就是“凭风而起”——“怒”,“凭”也。
可以佐证的,是汉代扬雄的《方言》。其云:“楚谓怒曰凭。凭,怒盛貌。”
“楚”,指原楚国地域。庄子在“那嘎达”生活了很长时间。
“怒盛”,非只“火大”,更应该是“风大”。
曹雪芹《红楼梦》中,薛宝钗词云:“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”这也很好地诠释了“凭”与“风”之关系。
古人那里,有时候,“怒”就直接代指“风”或“气”。
《史记·天官书》云:“旬始,出于北斗旁,状如雄鸡。其怒,青黑”。
《史记注》:“怒,色青也。”《康熙字典》:“怒,东方气也”。
司马迁说,“旬始”星宿,在北斗的旁边,形状如雄鸡。其产生的“东方之气”,是青色。
甲骨卜辞透露,殷商崇奉“四方风神”,其掌管“四方”和“四时”。
而“风”,就是“气”,是上古先民重要的哲学认知。
宋玉《风赋》曰:“夫风者,天地之气也。”王充《论衡·感虚》亦云:“夫风者,气也,论者以为天地之号令也。”
《庄子·则阳》曰:“是故天地者,形之大也;阴阳者,气之大也;道者为之公。”
他认为,天地,是最大的有形之物;阴阳,是最大的无形之气。它们都是道的体现。
《庄子·知北游》还说:“通天下一气耳”。天下万物,不论腐朽或神奇,都是阴阳之气转而化成。
“怒,东方之气也。”何如?
唐岑参诗云:“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
还是庄子说得更生动:“春雨日时,草木怒生”。(《庄子·外物》)
“草木怒生”,与“春花怒放”,唯一义也。
《外物》注曰:草木怒生,“言乘阳气奋出而不可遏也”。
大鹏“怒而飞”,可以省略“凭风”,而只解为“奋起”。
同理,“草木怒生”“春花怒放”之“怒”,亦非“发怒”“愤怒”,而是省略“乘阳气奋出而不可遏”,单仅解为“强盛”“猛烈”。古人所言“鲜衣怒马”,也是使用“强盛”之义。
不过,本义上,“怒”与“气”有更紧密的关系。这从“发怒”“愤怒”又称为“怒气”就可知道了。
《吴越春秋·勾践伐吴外传》:“今蛙虫无知之物,见敌而有怒气,故为之軾。”
关于“怒”这个字,《说文》认为是“从心,奴声。”《康熙字典》是另一种说法,主张“怒”是“从心从弩省”。
其曰:“(怒)从心从弩省,怒若强弩之发人,怒则面目张起,凡怒当以心节之,故从心奴为怒。”
年代稍晚于《康熙字典》的清代大学问家段玉裁亦认为:“古无努字,皆用怒”。
《唐韵》始收“努”字。宋《增韵》曰:“努,用力也。”即是“从力从弩省”。
“弩”属弓之一类。《说文》云:“弩,弓有臂者。”凡“弓弩”,皆须以“气力”拉满才可射出箭矢,因此有“奋起”“强盛”之义。
大约据此,唐之前,“怒”一直含有“努”义;后来,新造出“努”字,以与“怒”相区别而已。
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七库美图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你可能也喜欢
- ♥ 刘嘉玲侄子生日真讲究排场!众多大咖齐聚,刘嘉玲穿红衣大枪风头05/18
- ♥ 霍去病有多帅是谁07/03
- ♥ 对不起央视,《风起陇西》我弃剧了05/08
- ♥ 童菲:被王晶发掘时才大二,拍三部戏捞金26亿05/05
- ♥ 亚洲飞人柯受良葬礼:众多明星到场,遗产为何只有一套房04/23
- ♥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什么意思07/09